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湘西站长网 (https://www.0743zz.cn/)- 科技、建站、经验、云计算、5G、大数据,站长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站长百科 > 正文

走近2000后世代的黑洞:社交平台该以何种策略抓住千禧一代?

发布时间:2018-09-25 17:12:58 所属栏目:站长百科 来源:钛媒体
导读:导语:新崛起的“2000世代”通行新的社交货币,去引爆它,产生核聚变,将催生更多时代机遇。 B站的投资人黎瑞刚是个60后,他最近招了一个大学还没毕业的00后实习生到公司兼职,而且权力很大——可以跳过所有层级,直接向他汇报。汇报什么?就是每周交一份

什么是“世代更迭悖论”呢?你想想看,时尚潮流、消费倾向从来都是由年轻人来主导的,年轻世代的每一次更迭,都会带来社交语境、消费市场的一轮巨变。可是,更加有钱、消费力更强劲的成熟世代,反而成了潮流跟随者。

比如,70后、80后人群的物质基础显然更好,更具有消费能力,但他们的消费动向很多时候要看年轻一代(95后、00后)的脸色,否则,就会被嘲讽为“油腻”、“过期”。这种“世代更迭悖论”总会通过社交平台,很快向商业营销层面传导。当下互联网江湖掀起“围捕2000后”的浪潮,正是这一“传导逻辑”的直观呈现。

“2000后”世代崛起的第一个入口无疑是社交,代际的更替,推动社交平台的升级换代。背后是新兴人群在新环境下,对新的自我表达方式的诉求。这间接导致商业语境和思维方式的持续迭代和进化。

“2000后”世代是含着QQ号码出生的一代,腾讯QQ的前身——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“OICQ”,就是在2000年占领了中国在线即时通讯接近100%的市场。这个世代的人从出生起,“宅”在家里就可以与世界沟通。

他们不用适应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,就能做成很多事情,所以他们的目光更关注自己,非常自我。如果不是“同类”,即使是熟人社交,他们也是排斥的。要找到“同类”,他们宁可选择陌生人社交。

“2000后”世代的社交货币

“2000后”世代必将深刻影响国内商业格局,这已是共识。可是,“2000后”世代影响商业格局的渠道和方式是什么?这才是关键。在我看来,“2000后”世代呈现商业潜力的主要方式是“社交货币”。

过去,传统社交巨头腾讯、新浪微博,或是新兴社交平台抖音、Soul、小红书,在凝聚用户上几乎都采取类似套路:吸纳KOL(关键意见领袖)入驻。

抖音、Soul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,他们本身很值钱吗?他们本身还真不值钱。如果我们今天要开发抖音这样一个产品,不用投很多钱的。为什么今天抖音高达几百亿美元的估值,是因为平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人(或者网红、KOL)入驻,有各种各样围绕他们的用户,这是平台最值钱的地方。

谁创造了这些内容?谁创造了这些用户?一多半都是源于KOL。作为KOL,无论是想卖货还是做广告,还是像特朗普一样透过Twitter圆总统梦,只要能获得流量,都是可以实现的。

而现今,对于“2000后世代”而言,KOL的作用和影响力更加垂直化,越垂直越小众的KOL的圈层影响力越强。他们已经很少因为泛博主或者泛主播的推荐,而做出各种选择,他们不愿意别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。真正影响他们做出选择的,往往是各种“社交货币”,比如一个很熟悉你的朋友,而不是一个来教育你的权威,而KOL的价值就体现在成为2000后最熟悉的陌生朋友。

“社交货币”这个概念最初是由沃顿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Jonah Berger提出来的,原意是产品能够流行起来,必须要有“社交货币”的一个属性。什么叫社交货币?就是你的产品能够成为朋友之间聊天的谈资,或者能够在朋友圈里快速传播。

同时,社交货币的属性已经在“2000前”和“2000后”两个世代之间发生巨大裂变:

“2000前”世代,不论是50后、60后还是80后、90后,他们的社交货币大多是具体的事物和场景,比如高端的有高尔夫、游艇或者会所,中低端的则是一次自驾游或者一场酒会。

“2000前”世代的社交,很多带有明显的目的性、功利性,当作人脉积累和关系投资。“2000后”世代的社交货币,更多是一种体验、一种归属,比如二次元或者全员恶人。他们的社交很少有功利方面的考量,而是更尊重自己的感受。

“2000后”才是真正完全生长于社交网络的世代,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、所经历消费环境的变化以及视野的开阔,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认知。一般KOL或者流量明星已经很难对他们产生影响,他们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兴趣空间,高度自我。“内容”和“认同”才是他们的社交货币。

“二度切入”PK“分层切入”

“圈层迭代效应”的持续发酵,“2000后”世代独特的社交货币,直接驱动“陌生人社交”的崛起,正在动摇国内的互联网关系链。

过去,腾讯几乎封锁了全网关系链。米聊(小米)、易信(网易)、来往(阿里巴巴)都曾试图突围熟人社交或IM工具,都未能成功。腾讯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和社交黑洞,用户之间要建立熟人关系,几乎只会问,微信多少、QQ多少。不过,成功突破腾讯封锁的社交平台也还是有的,比如陌陌。

陌陌就以陌生人社交为根基,目前的月度活跃用户已经破亿,同时开发“多元”应用,已成为国内最赚钱的直播平台。陌陌的成功突围,给社交领域的新进入者(比如微聚、flow)和传统巨头(腾讯)都带来不小震撼。

面对“2000后”世代引发的社交变局,已经产生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:

第一种策略是“二度切入”

flow经营社交平台的打法,是直奔00后群体,武器就是从他们最喜欢的东西下手——把电音、古风、街头文化等领域的KOL(关键意见领袖)吸引过来,形成社区,培养用户,再慢慢做社交。这个逻辑叫“一度切入”。所谓“一度切入”,就是直打用户兴趣,切入最有潜力的社交圈层。

微聚的创业团队更加深入,不仅看到“2000后”世代的商业潜力,更是洞悉陌陌以“约”的名义,像一把利刃切入一个足够大的人群。于是,微聚以“约”为精准切入点,希望做“2000后”世代的陌陌,让用户可以直接约会,快速匹配周围感兴趣的人。他们一度在广州楼盘电梯打满广告,“向陌陌致敬,你可以安心的下岗了”。这个有点野蛮的做法叫“二度切入”。以“约”为名,让陌生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做法叫“二度切入”。

不过,包括微聚、flow在内的很多新兴社交App都未能成功突围。在很多App做到100万DAU(日活跃用户数)的时候,不自觉开始往下掉。很多社交App最多只能成为一个“现象级产品”,火一阵子就过气了,没法将用户真正沉淀下来。

第二种策略是“分层切入”

腾讯作为传统社交巨头,不可能对“社交圈层迭代”的现实无动于衷,而他们的策略选择——“分层切入”,相对比较传统。

腾讯的“分层切入”策略主要分为三个步骤:

第一步是定义用户,将用户按照年龄段分成80前、80后、85后、90后、95后、00后和05后,分别调查不同用户群体的喜好是什么,以及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产品,明确产品服务于谁。

(编辑:湘西站长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

热点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