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暗卷走向明卷,浪潮为何选择逆浪潮而去?
发布时间:2021-11-26 16:12:34 所属栏目:动态 来源:互联网
导读:劳动价值负效应转嫁,996该消停了? 对员工而言,加班主要分两种:一是外力式加班;二是自主式加班。从劳动本质上来看,这两种加班正好对应着被动过劳和主动过劳。 所谓被动过劳主要是指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制度压力下形成的过劳。换而言之,把加班上升到制度和
劳动价值负效应转嫁,“996”该消停了? 对员工而言,加班主要分两种:一是外力式加班;二是自主式加班。从劳动本质上来看,这两种加班正好对应着被动过劳和主动过劳。 所谓被动过劳主要是指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制度压力下形成的过劳。换而言之,把加班上升到制度和文化,让员工迫于绩效考核、升迁涨薪压力而加班。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,无论是主动过劳还是被动过劳,其背后都是传统“多劳多得”的价值逻辑。事实上,更多的劳动并不一定能创造更多的价值。因为劳动投入和价值增长的关系存在临界点,当劳动投入超过一定临界点后,收益会由正转变为负,此后,劳动投入越多,过劳程度越严重,经济损失越大。 从企业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,企业为了扩大盈利规模而不断延长加班时间,员工因此产生“厌恶心理”,进而报复性“摸鱼”成为常态,致使正常工作效率低下、每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收益也在下降。另外如果企业依法正常支付更高的加班费用,成本就会增加,当超越了收益和成本的平衡点,企业反而会亏本。 抛开强制的奖惩体系和制度规定,软性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同样助推了过劳加班的盛行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群体压力往往会改变个体的行为和信念,进而产生从众行为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存在对“敬业”和“集体主义”的推崇,尤其在其他群体都在加班时,想要按时下班的个体员工往往会倍感压力,正是这种无形的压力导致“加班”成了没有实质必要但不得不做的面子工程,过劳也成了身不由己的普遍现象。 (编辑:湘西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
站长推荐
热点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