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智航董事长张送根 没想到一熬就是十年,一直熬到春天将至
发布时间:2021-11-26 09:57:51 所属栏目:动态 来源:互联网
导读:创新绝对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,它是一个相关集体的创新,是整个环境的创新。张送根感叹到。 度过了没有任何掌声,没有任何鼓励的第一阶段,天智航迎来了第二阶段商业化落地。 张送根把这看作是典型的国家经济转型的一个代表。这说明那时候,国家就认为自主创
“创新绝对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,它是一个相关集体的创新,是整个环境的创新。”张送根感叹到。 度过了“没有任何掌声,没有任何鼓励”的第一阶段,天智航迎来了第二阶段——商业化落地。 张送根把这看作是典型的国家经济转型的一个代表。“这说明那时候,国家就认为自主创新很重要了。如果没有国家当时的这种转型,那就没有现在的天智航了,因为我们根本拿不到钱。” “中关村(000931,股吧)管委会和中关村发展集团来给我们做投资,那时我们只有两间办公室,连一个会议室都没有,”张送根回忆说,“那时中关村发展集团也刚起步,集团总经理亲自到我们公司来调研,然后决定给我们做政府股权投资,2000万的政府资金加上集团500万的自有资金,一共是2500万的投资,当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。这个也是我觉得在公司成长过程中,非常具有里程碑价值的事情。” “以前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仿制的,如果是创新的产品,审评员不敢批的,因为审评员是终身追溯制,就是他审评的产品,如果未来出事故,他是要担责的。”张送根对记者说。 张送根表示,创新的东西注定是不确定性很大的,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。如果创新完了后,总是审评过不去,那就没有人愿意创新。所以国家在转型当中,国家药监局搞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。“就是先用专家评审,如果一旦确定创新产品,就提前介入,组织专家组进行认证,用专家集体的决策,来代替个人的判断风险。” 2015年之后的五六年间,天智航进入第三个阶段,这期间公司的主力产品铺向了临床,同时公司又赶上了科创板的一个好机会。 领跑背后 “刚开始,我们以为这个蛰伏期也就三五年,没想到一熬就是十年,可以说,我们没有放弃,一直熬到了春天来了,”张送根对记者感叹。 2015年,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了,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及其团队用天智航自主研制的骨科机器人,成功挑战了世界脊柱外科手术领域的“禁区”——被喻为“生命中枢”的上颈椎畸形手术。标志着公司第三代产品“天玑”的产品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 天智航的第三个阶段,获得了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各个部门的强力支持。“第一个阶段更多的是初心,想把科技成果产业转化;第二阶段是得到北京市的支持;第三个阶段是得到国家的支持。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。”张送根总结说。 这次国家甄选出三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让张送根更加坚定了自主创新的信心,他深切感受到,国家在资金包括上市等各方面都给出了实质性的支持。 (编辑:湘西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
站长推荐
热点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