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湘西站长网 (https://www.0743zz.cn/)- 科技、建站、经验、云计算、5G、大数据,站长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站长资讯 > 动态 > 正文

反滤镜风行,年轻人决策前进向豆瓣和大众点评

发布时间:2021-11-26 09:29:27 所属栏目:动态 来源:互联网
导读:种草不会消失 从KOL种草到KOC种草,网红经济一路奔驰的同时,也离真实的分享越来越远。 但从大的环境来看,种草不会消失,只是决策会更趋理性。 事实上,广告主对KOC种草的批量复制,本身就是在伪装理性,从网红种草到KOC种草,看似是投放降权,但实际上,也
种草不会消失
 
从KOL种草到KOC种草,网红经济一路奔驰的同时,也离真实的分享越来越远。
 
但从大的环境来看,种草不会消失,只是决策会更趋理性。
 
事实上,广告主对KOC种草的批量复制,本身就是在伪装理性,从网红种草到KOC种草,看似是投放降权,但实际上,也反映出用户内容消费的警惕心更高了。
 
背后则是一个更简单的逻辑,网红种草式微,大众消费决策门槛进阶。
 
所以,在一轮又一轮踩坑后,这届年轻人开始信奉朴素的逻辑,回归以豆瓣和大众点评为代表的产品评价机制。
 
确实,比起网红精致的测评笔记,豆瓣与大众点评所呈现的内容生态明显更接近现实。以网红种草为核心的内容社区,更擅长教用户讲故事、取极值,但点评模式下的内容社区,则致力于还原大众体验,讲究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。
 
以豆瓣为例,其电影评分之所以具备如此大的影响力,最关键的一点,就在于其对观影大众平均看法的保护。用豆瓣创始人阿北的话来说,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,是「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」。
 
具体到实际操作上,豆瓣评分模式主要以用户为主导,继而根据用户注册时长与活跃程度等标准来判断权重,最终综合计算出每一部作品的平均分。
 
而大众点评的产品逻辑和豆瓣基本异步同调,其评价体系遵循大数定律,是多样本采集和真实反馈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 
前段时间的滤镜门事件,彼时,网红种草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,而大众点评却因真实无滤镜的现场返图,喜提「去滤镜神器」的称号。
 
发现没有,百年来飞速发展的广告业和消费主义虽然摧毁了市场经济理论中的「理性人」,但线上世界里仍然不乏理性消费决策者的声音。他们中,有人借助各种信息工具来厘定需求清单,辅助作出正确的决策;有人则尝试对决策路径进行甄别反思,继而从相对合理的维度作出选择。
 
 
这一届用户在内容消费上,拒绝算法投喂,转而寻求无滤镜的现实内容。而这种结果的出现,其实也展示了不同产品逻辑下,即使身处同一赛道,社区也会呈现完全迥异的发展方向。
 
  
回归大众帮助大众
 
 
显然,在后互联网时代,大众更相信大众。
 
网红振臂一呼便能实现销量神话的时代将要过去,而新一代年轻人,更青睐平权的社区。
 
内容种草也是这个逻辑,虚假平滑的滤镜种草短期很能抓人眼球,但也容易制造出消费的焦虑。
 
  
网红种草的本质是网红经济,它天然屈从流量,为品牌背书是首要任务,不夸张地说,每一个网红及其背后团队都以成为创意大师和营销达人为傲。
 
但线下业态可以这么做吗?当然不行。
 
本地消费是聚焦地理位置信息的服务,体验环境复杂不说,决策成本也更高。被电商平台种草购物后踩雷,有7天无理由退换,但被虚假滤镜诓去了陌生景点,可没有后悔药吃,时间成本、经济损失,都是实实在在的损耗,没有一点余地可言。
 
这也是滤镜门引起如此大公众讨论的最本质原因,决策成本决定用户反应。把网红那套线上种草逻辑和营销术强行搬运到本地生活领域,无疑是一锤子买卖。

(编辑:湘西站长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

    热点阅读